灿烂文化《石窟》介绍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6日 浏览:1902 来源:

(1)下花园北魏石窟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区东南小鸡鸣山(又称前山)脚下,夹于京张铁路线中间。石窟坐北朝南,依山体雕凿而成。窟门圆拱形,门上开方形明窗。石窟单室,平面呈椭圆形,内宽4米、进深3米、室内高3.8米,穹隆顶。后壁(正壁)面呈弧形,中央雕凿帐形佛龛,龛内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两侧壁各雕一尊菩萨立像,现仅存立像的双足。两侧格内雕飞天及伎乐天,依稀可辨有:吹螺、吹笛、舞者、弹琵琶、弹琴等。由于为沙质岩石质,佛像多已风化,面部、手臂残缺,服饰不清。从窟室形制、造像题材、佛像发饰、衣着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分析,下花园石窟开凿时间应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至太和十年(481~486年)前后,是研究北魏时期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珍贵资料。

(2)怀来天皇山古崖居

  怀来天皇山古崖居,位于怀来县东北部,东距北京市延庆县古崖居1公里。此崖居为北魏时期游牧民族--奚族为逃避仇敌追杀,躲避强敌入侵依山凿石而建的,石窟群兼具有军事功用、防御功能和生活功能,石室或大或小,或套间平行,或上下两层,室内门、窗、灶、炕、烟道、灯台、储水槽、壁厨一应俱全,其休养生息所需的设施应有尽有,古人在山岩上精雕细凿、纵入横出、上下攀登、左右回旋的精巧构思与设计,令今人赞叹,是我国崖居石窟建筑的一朵奇葩。

(3)宣化县柏林寺石窟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崞村镇柏林寺村西山坡下。据明正德七年(1512年)重修碑记载:该寺始建于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于明正德、嘉靖、隆庆年渐次完成石窟、石塔雕凿;又经清嘉庆年增建,终成规模。主要建筑由西佛洞、千佛洞、东佛洞、多宝佛塔、大雄宝殿、三官圣境殿、东西禅房、孔庙、玉皇庙、关帝庙、龙王庙等组成,为一座三教合一的寺院。其中以三座石窟和一座石雕多佛宝塔最为著名。西佛洞、千佛洞、东佛洞三座石窟均利用天然巨石凿成,总面积71.5平方米,开凿石方214.5立方米,雕凿面积350平方米,大小石佛像300余尊,造型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多佛宝塔高约12米,耸立于东佛洞之巅,五层八面。宝塔造型独特,古朴典雅,为柏林寺标志性建筑。柏林寺整组建筑随形就势,凿窟建殿,错落有致,雕峰剔塔,形制独特,是张家口地区著名的古寺名刹。

  (4)赤城县滴水崖石窟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后城镇北滴水崖,又名碧落崖。坐北朝南,东西长约1公里,有朝阳观、千佛洞两处石窟和大字摩崖石刻一处组成。朝阳观位于滴水崖西端,开凿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竣工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地势高峻,最先迎接每日朝阳,故取名朝阳观。现存石窟均为方形,多为面阔4~6米,进深3~5米,高2~3米的中型窟。各窟外建木结构瓦顶飞檐。计有大雄宝殿、泰山殿、三官殿、三教殿、水母宫、文昌阁、三皇殿、三清殿、真武殿、观音殿等10殿阁及长春洞、八卦亭等建筑。千佛洞位于滴水崖东端,平面为方形,进深5米,面宽6米,高3.8米,窟外原设有木构窟檐,现已毁。窟内正壁凿坐像7尊,立像3尊,左右壁外端各凿天王像1尊.其余三壁雕凿千佛像1200余尊。大字摩崖石刻位于大雄宝殿石窟外,摩崖石刻似楹联位于石窟两侧与上方。两幅竖式石刻右为“闗外名山”,左为“壁立万仞”;中间横联“维塞奇觀”,字径达2.5米。笔力苍劲,柔中见刚,气势恢宏。

(5)赤城县护国寺石窟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赤城县云州村东北的山崖下,是龙门崖东麓的一座窟庙相连的寺院。建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年重修。石窟开凿于山崖半壁上,分外窟与内窟二层。外窟呈半圆型,内窟位于外窟中间部位,向里开凿成洞窟,面积11.68平方米。洞窟门面上刻莲花和卷草纹饰图案,后壁凿刻佛像背光图案。洞门外的石壁上摩崖凿刻东方三圣佛像,左为月光佛像,右为日光佛像,中间为药师佛像,像高均2.62米。佛像刻画细腻,线条流畅,形态自然,其风格与龙门崖摩崖石刻辽代舍身大士像相仿。窟前建有木结构单坡顶檐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