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文化《馆藏文物》介绍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6日 浏览:4382 来源:

截止2014年底,张家口市各级文博单位馆(所)藏文物,共有2万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2600余件,待定级及一般文物1.7万余件。一些藏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曾先后入选参加全国文物珍品展览,并被国家、省级博物馆调拨收藏,显示了张家口边塞山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石器

  (1)磨制大石磬(新石器时代),长52.5厘米,宽19.5厘米。

  (2)磨光石铲(新石器时代),长27.5厘米。

  (3)磨制石刀(新石器时代),长13厘米。

  (4)磨光石铲(新石器时代),长11厘米。

  (5)石搓盘、石搓棒(新石器时代)。石英砂岩质。搓盘长41.5厘米,最宽处24.5厘米,高4厘米。搓棒直径4厘米,长28厘米。两件一组,使用痕迹明显。

  (6)石耜(新石器时代),页岩质。顶宽12厘米,刃宽16.5厘米,长22厘米,厚1.5厘米。顶端平直有捆绑磨痕,刃部弯曲,有使用痕迹。

  (7)磨制石斧(新石器时代),石英岩质。长9.5厘米,最宽处4.5厘米,厚2.1厘米。平面略呈梯形,通体磨光。

  (8)石砸器(新石器时代),石英岩质。长12.5厘米,宽10.5厘米,厚5厘米。器形不规整,两面中心有因使用而形成的凹窝。

  (9)石镰(新石器时代),石英岩质。长10厘米,最宽处55.5厘米,厚1厘米。长方形,中心有对磨圆孔一个。

  2.玉器

  (1)玉环(战国)

  圆形,圆孔,内径1.2厘米,孔径2厘米,厚0.4厘米。乳钉纹纹饰,呈黄色。

  (2)玉龙形佩(战国)

  青绿色玉。长16.1厘米,宽9.3厘米,厚0.5厘米。龙形,用阴线刻出线条和云纹。

  (3)白玛瑙环(战国)

  环呈三棱状,白色。直径分别为7厘米、6.5厘米、5.5厘米、5厘米、4.8厘米、3.8厘米。

  (4)白玉环(汉代)

  呈八棱面扁圆形,直径9.6厘米,环带宽1.2厘米,厚0.4厘米。玉色白中泛黄,大部分为土白,色斑驳。为国家三级珍贵文物。

  (5)透雕云龙纹长方形带饰(宋代)

  白玉,长8.4厘米,宽3.8厘米,厚0.5厘米。透雕云龙纹,龙呈乘云腾飞状。表面抛光,背面粗糙。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6)龙首伏螭带钩(元代)

  长11.4厘米。宽2.4厘米,钩首高2.1厘米,柱钉径2.7厘米。身呈琵琶形钩体,造型厚重粗犷。钩首、螭体表面有杂色。为国家三级珍贵文物。

  (7)透雕双螭纹嵌饰(元代)

  白玉有土浸。长7.8厘米,宽5.6厘米,厚1.3厘米。呈椭圆形扁体,正面凸隆,透雕双螭,曲屈爬状在花枝上,背面下凹,中部凸起长方形,宽折沿銎孔,銎沿内收。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8)浮雕龙首蟠螭纹玉带扣(明代)

  玉质褐、青绿色。通长11.9厘米,宽4.1厘米。钩长6.4厘米,扣长6.8厘米。长方形瓦状板块,上均浮雕一条盘踞式蟠螭,分为钩、扣两部分。为国家三级珍贵文物。

  (9)镂空地浮雕并蒂莲如意嵌饰(明代)

  和田玉质,青白色,油脂光泽。长9.2厘米,宽7厘米,缘厚0.5厘米。椭圆形,镂空地,主纹为浮雕并蒂莲,首尾环结。镂空地呈结纹,狭缘略高。雕工精致,造型幽雅。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10)乳钉纹双耳杯(明代)

  玉色浅绿,有冰裂纹。口径7.27厘米,底径3.9厘米,高3.6厘米。平直口,口下内折,垂腹,平底,两侧附双耳。耳将腹部隔开,腹两边均饰乳钉纹,四行交错列开,浅圈足小于底部,足沿内凹。为国家三级珍贵文物。

  (11)花形圆柄勺(清代)

  玉色淡青。长14.3厘米,勺宽5.65厘米,高2.1厘米。勺碗呈花形,碗壁呈四瓣,口略侈,底部花蒂亦为四瓣,向柄部展出一叶,圆柄弯曲,与勺碗相连处有一小叶,柄部即花茎状,柄首呈四叶束扎球状。为国家三级珍贵文物。

  (12)双龙耳玛瑙杯(清代)

  口径7.1厘米,底径3厘米,高4.7厘米。

  (13)透雕八仙玉嵌饰(清代)

  白云质。宽1.8厘米,高4厘米,厚0.1厘米。

  (14)巧做荷叶青蛙玉坠(清代)

  长6.1厘米,宽4.3厘米,蛙身长1.8厘米。

  (15)透雕花卉纹玉香囊(清代)

  玉长7.6厘米,宽5.7厘米,厚0.6厘米,通长36.8厘米。

3.陶器

  (1)彩陶盆(仰韶文化)

  泥质红陶。口径33厘米,底径13.6厘米,高21.8厘米。斂口,平沿,圆唇,鼓腹,腹下部分向内斜收,平底。口沿饰黑彩,肩、腹部用黑彩绘玫瑰花卉图案。

  (2)小口双唇尖底瓶(仰韶文化)

  泥质灰陶。口径10.5厘米,高78.6厘米。瓶体细长,直口双唇,溜肩,尖底。通体饰相互交叉的细绳纹和线纹。

  (3)圜底双耳罐(红山文化)

  泥质红陶。口径12.1厘米、高19.5厘米。直口,圆唇,深腹,圜底,最大径在下部。腹部置双耳。通体施黄彩。肩部用褐红彩绘三角纹,肩、腹部用褐红彩绘变形龙鳞纹。

  (4)陶瓢形器(小河沿文化)

  泥质红陶。球径22厘米,圆口径8厘米,通高32厘米。矮柄,直柄中空,末端封闭,在近末端处有两个相对称的穿孔,柄与空腹球体自然地连为一体,球体在近柄处有一圆口。

  (5)袋足绳纹鬲(龙山文化)

  泥质灰陶。口径25.5厘米,高40.7厘米。侈口,圆唇,束径,鬲身与袋足相连,袋足肥大,分裆较高。其中两足相间处及另一足上部各附有一个鋬手。器身通体饰绳纹。

  (6)卵形三足瓮(夏)

  泥质灰陶。口径23.5厘米,高46.5厘米。斂口,平沿,深腹,圜底,底部附有三锥形足。通体饰细绳纹。

  (7)彩绘筒形鬲(夏家店下层文化)

  泥质灰陶。口径15.7厘米,高15.6厘米。喇叭形口,圆唇,束颈,筒腹,分裆,尖足。器身用黄色做地,再用红、黑彩饰勾连弯曲纹。

  (8)绳纹陶鬲(西周)

  夹砂灰陶。口径11.8厘米,高15厘米。侈口,卷沿,方唇,深腹,分裆,三足。器身饰粗绳纹。

  (9)陶鼎(战国)

  泥质灰陶。口径28.5厘米,通高36厘米。扁圆形盖,盖上近边缘处附贴模制三只卧羊形纽,盖顶部饰云纹和凸弦纹。鼎为子口,斂口,圆唇,圆腹,腹部饰一周凸弦纹,圜底,兽面蹄形足,足模制。上部饰兽面纹,口沿两侧各饰一方穿高附耳。

  (10)夹砂夹蚌红陶鬲(战国)

  夹砂夹蚌红陶。口径12.4厘米,高23.7厘米。侈口,平沿,方唇,束颈,圆肩,筒腹,壁较直,长方形柱足。器身通体饰细绳纹。有烟熏痕迹。

  (11)彩绘方座兔耳陶簋(战国)

  泥质灰陶。口径20.5厘米,方座边长23.2厘米,通高25厘米。方座,四面中部有长方形一缺口。簋缺盖,侈口,束颈,腹微鼓,平底,腹下部向内收,腹部两侧饰对称的兔头形耳。肩腹部饰两周凸弦纹。通体有残留的红色彩绘。

  (12)彩绘陶鼎(西汉)

  泥质灰陶。口径22.5厘米,通高19厘米。盖为扁圆形,鼎口微斂,双耳,浅腹,圜底,方形三足。通体施白衣,盖饰红彩勾云纹和弦纹;器身用红彩绘三周弦纹,弦纹中间填以几何纹和云纹。

  (13)彩陶壶(西汉)

  泥质灰陶。口径15.2厘米,圈足径12.4厘米,通高28厘米。有盖,敞口,束颈,广肩,圆腹,圈足。通体施白衣。盖呈扁圆形,顶部有圆形纽。盖上饰红、黑弦纹各一周,弦纹之间饰黑、红相间的菱形回纹、黑三角纹、红三角纹等。壶身不同位置饰以黑、红相间勾连云纹、三角纹、菱形回纹、弦纹。

  (14)彩绘陶盒(西汉)

  泥质灰陶。口径16.8厘米,圈足径8.5厘米,通高14.3厘米。有盖,斂口,圆唇,子母口,折腹,圈足。通体施白衣。盖外壁饰三周弦纹、红色折线纹、菱形回纹和不规则的黑折线纹。盒外壁近口沿处饰两周弦纹,腹部用红彩勾连卷云纹,内填以黑色云纹。

  (15)侍女烤肉图陶灶(东汉)

  泥质灰陶。长39厘米,宽24厘米,高20厘米。灶呈长方形,灶面上有三个灶孔,内置三口小釜,灶台前端斜出长方形防火、灰遮檐,下为灶门。灶台左、后两边直起灶墙,灶墙背立面彩绘“侍女烤肉图”,图上绘黑色木杠,杠上铁钩吊着大块鲜肉,下方绘有三个侍女,中间侍女盘坐于席上,在方案上切肉,左侧侍女跪于席上,面对火鼎在烤肉,右侧侍女跪于席上,正在往食盒里装烤好的肉串,人物造型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是一幅极有艺术价值的精品。

  (16)绿釉贴花塔形莲座陶罐(唐代)

  口径16厘米,底径35厘米,腹围41厘米,高105厘米。细泥红陶,胎体厚重、坚硬,绿铅釉。小口圆颈,下唇外卷,上腹部圆鼓,葫芦盖,上腹部有堆贴浮雕铺首衔环、奔兽各四个图案,兽衔环与奔兽交错对称。罐身下部位于仰莲之中。器座上部细长,下部宽敞,呈喇叭形,座下部有两圈附加堆纹。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17)绿釉凤首壶(唐代)

  口径10厘米,底径28厘米,腹围25.2厘米,高74厘米。细泥红陶胎,胎体较厚,绿铅釉,桃形嘴,带流,长颈,腹上部至口沿有三棱柱形提梁一道,盖做凤首形。底座呈喇叭形,座下部有两排附加堆纹。体量硕大,造型美观,属唐代釉陶珍品。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18)绿釉莲座四系塔形罐(唐代)

  高95厘米,细泥红陶胎,器身施绿釉。盖为塔刹式,上插四个变形莲花,罐身圆鼓,有四系,间隔有双圆孔,罐身位于仰莲瓣盆中。筒形器座,上部插有四个变形莲花和人物图案,下部宽敞,呈喇叭形。该器盖、罐、座三部分分别制坯,烧制时黏接在一起,底座能分开。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19)绿釉长颈贴花瓶(唐代)

  高115厘米。细泥红陶胎,口部为变形凤首形,呈三瓣流状,圆底,细颈较长,圆肩,鼓腹,平底较小,肩腹部贴有模制兽首和变形莲花图案,器座中空,下部宽敞,呈喇叭形,通体施绿釉。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20)绿釉贴花罐(唐代)

  口径20厘米,底径18.5厘米,高60厘米。细泥红陶,胎体厚重,通体施绿釉,敞口束颈,圆肩鼓腹,平底。肩腹部贴有精致的莲花兽首及变形图案24个,图案不对称。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4.瓷器

  (1)白釉执手瓷壶(唐代)

  口径8厘米,底径8.2厘米,高23厘米.敞口,圆唇,束颈,圆肩,深腹,实足。肩部附管状短流,另一侧颈、肩之间置双泥条曲柄,施釉不到底。

  (2)东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执壶( 宋代)

  口径3.8厘米,底径9厘米,高17.4厘米。平直口,长颈,壶流设肩部,颈至肩部饰置曲柄,折肩鼓腹,圈足。壶身腹部刻牡丹花卉纹饰,刻花运用雕、剔工艺,技法娴熟、刀锋犀利,具有较强的浮雕感。胎体细腻,施淡清釉,釉质莹润。属存世不多的宋代东窑珍品。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3)磁州窑白釉黑彩牡丹纹梅瓶(宋代)

  口径3.85厘米,腹径17.4厘米,底径9厘米,高39.4厘米。外折口,短颈,溜肩,收足平底,器形匀称秀丽。瓶体施白釉,釉质晶莹润泽。瓶腹中部前后对称绘黑彩蝉形牡丹花卉莲枝纹饰,构图清新疏朗,技法写意舒展,为宋代磁州窑代表性佳作。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4)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菊纹碗(宋代)

  口径20厘米,底径5.6厘米,高7.6厘米。碗为撇口,斜直腹,圈足。施豆青釉,釉色青润,微闪黄。碗外壁刻均匀的直线纹,碗内底部刻团菊纹,周壁刻缠枝菊花纹。刻工刀锋犀利,生动优美,为宋代耀州窑佳作珍品。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5)黄釉席纹双系执壶(唐代)

  执壶,唇口,直颈,圆肩,平底。半挂黄釉,釉有小开片,胎体厚重,肩附短流,并有双系,执柄曲于颈与肩部,腹下逐渐收至足部,足部露胎,壶身刻有席纹。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6)白釉八棱瓜形带温碗注壶(辽代)

  碗口径17.5厘米,底径9.8厘米,高14.3厘米,壶高20厘米,底径7.4厘米,通高23.5厘米。由壶、碗两部分组成。壶为八棱长颈,直平口,肩部为八棱双叠式,肩与上腹部设曲流、壶柄,流呈七棱曲形,较长。壶腹为八棱凸脊式,腹中有对接痕迹。下腹一周宽带接于圈足,圈足呈八棱形,较浅,底部有三道凹弦纹。壶盖呈八棱形直撇口,顶端为11瓣的绣球形状,下托八瓣瓦形叶片,呈八棱双叠式。温碗,口沿略外撇,八棱深腹式,碗胎有轮制弦纹显于腹部。圆形圈足略深,稍外撇,足有一周弦纹。碗内凸棱与壶相反,碗外八棱向外弧拱,内底有较大的四个支钉痕,该套温碗注壶胎质细腻轻薄,器内外施白釉,壶内及碗底部不施釉。壶口内外部及肩部有开片。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7)白釉内府铭文梅瓶(元代)

  口径4.8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11厘米,高29.2厘米。唇沿小口,短缩颈,丰肩,圈足。白釉,挂多半釉,不到底,腹下及足部露胎。在器物的肩部题有“内府”铭文二字,为元代磁州窑产品。为国家三级珍贵文物。

  (8)龙泉窑青釉刻花菱花口大盘(元代)

  菱花口折沿,圈足,足底中间稍浅凹。盘内外壁均刻有莲枝纹饰。此盘胎体厚重,烧制坚固,施青绿色釉,釉面浓厚莹润,光泽柔和,造型、施釉及刻花纹饰敦厚、华美,属龙泉窑佳作。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9)青花婴戏高足碗(明代)

  口径15.6厘米,底径4.3厘米,高11.1厘米。撇口,高足。碗内底部饰有浪花纹,内口沿饰有四朵王字云头纹,碗外壁饰景物婴戏图案,高足部饰浪花纹。青花白釉,釉色莹润,胎体较薄。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10)影青三足炉(元代)

  敞口,沿外卷,直颈较高,折肩鼓腹,小平底,三蹄形足。器内底部及器外三足底无釉,器身施釉,釉色晶莹明亮,色泽均匀,为龙泉窑珍品。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11)青釉洗(宋代)

  圆唇,敛口,圆腹,呈钵状。底微内凹,除底周圈无釉外,余部内外施豆青色釉。瓷质细腻,釉色莹润,为难得的宋瓷珍品。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12)哥窑梅瓶(清代)

  圆方唇外侈,直颈丰肩,鼓腹较高,圈足。通体施青灰釉,釉面开片,有黑黄两线,即俗称“金丝铁线”,底露胎。属哥窑佳品。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13)龙泉窑瓜棱荷叶盖罐(元代)

  直口,鼓腹,盖呈荷叶形,饰莲根状纽,纽外饰弦纹一道,环绕弦纹刻瘦长条纹,做放射状,器身刻满条纹,匀称光洁,立体感强。圈足内凹,器形硕大,造型古朴稳重,胎质坚硬而厚实,釉质深厚如玉,似翡翠光泽莹润。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14)白釉褐彩龙凤纹大罐(元代)

  直领,圆唇,短颈,流肩,深腹,凹平底。器身纹饰分三层,肩部为卷云花卉,腹部为对称的菱形大开光,一面绘云龙,一面绘飞凤。属磁州窑精品。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15)深褐釉刻花鱼荷纹小口罐(金代)

  薄唇小盘口,深腹,尖底圈足内凹,呈球状体。下部素面,上半部刻花纹三层,用弦纹相隔,褐白分明。口部为变形莲瓣,肩部刻牡丹花叶,腹部刻一条大鲤鱼和盛开的荷花,生动活泼,寓意连年有余和富贵万年。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5.青铜器

  (1)乳钉三角雷云纹双环耳铜簋(春秋)

  口径17.9厘米,底径10.7厘米,高18.6厘米。圆腹双耳圈足式。捉手顶部饰三角波曲纹。盖肩部与器腹下部对称各饰四鸟兽镶嵌式纹。盖腹部与器腹上部对称各饰波曲纹和菱格雷乳纹。盖有兽面做双环耳;器有五楞圆环双耳,足肩部饰三角波曲纹,底里外部衔接处饰有不同的六角纹。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2)变形几何兽面纹环耳敦(春秋战国)

  盖口径16.3厘米,器口径15厘米,通高20.3厘米。敦分盖、器两部分组成,球体两耳三足式。盖上纹饰从顶至口缘分四组层次,各组纹饰由宽边相隔。顶部第一组纹饰为圆形、乳钉纹,外饰一周云纹;第二组饰一周有云纹或水纹的云波纹;第三组饰一周三角形宽带相隔的云纹地兽面纹;第三组纹饰上部有角形条纹的三环耳;第四组纹饰云雷地兽面纹。器缘有双环耳。器腹饰两组纹饰,分别与盖第三、四组纹饰基本相同,相对称,下具三足也与盖的环耳纹饰相同。盖除没有侧环耳外,与器造型全同,上下相合成为一个圆球型 。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3)嵌松石凤鸟纹提梁铜壶(战国)

  口径7厘米,底径10.3厘米,盖径6.8厘米,通高29.5厘米。壶分盖器两部分。盖为平顶内扣口,上铸对称小鸭三只,其中两只亡佚。壶口为直口略侈。肩部对称设两环系三节提梁。肩腹用双绳箍为上下两层。上层分为四部分,各部分饰大、小两只相同的凤鸟,鸟眼、身、尾镶有绿松石,腹部双绳箍的各交叉部位各饰松石一颗,底为圈足。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4)刻铭夔纹双附耳铜盘(春秋)

  窄缘浅腹附双耳圈足式。敞口,附耳高出器口,圈足低而外侈,盘面阴刻铭文约27个,大部分字被锈所覆盖,附耳阴刻三线图案,腹部为夔纹,圈足外侧为虎形纹饰。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5)夔纹龙柄四足匜(春秋)

  长28厘米,宽14.6厘米,通高14.8厘米。夔纹龙柄四足式。口缘内敛。流槽扩大弯曲,深腹,圆底。下具四条扁兽足,后部有龙形柄。口缘有两周弦纹。腹部饰蟠曲夔纹。底部有范铸十字梁。制造工序集范铸、焊接、錾刻。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6)夔鳞纹双虎耳罍(春秋)

  口径19.4厘米,底径16.5厘米,通高25.7厘米。圆体敞口深腹平底式.方唇,束颈内折,广肩,肩部附一对夔食虎形环耳。虎呈回首状,凸乳形立耳鼓目,舌外卷贴脊部。虎后半身被夔龙吞食,夔后肢作蹲踞式,成拱形立耳,内套一圆扁环。肩腹部纹饰分上下两部分,中间由一组三角勾云纹相隔。上部分有四组,第一组饰三角纹,第二组和第四组饰夔纹,第三组饰鳞纹。器下部分别饰鳞纹和夔纹。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7)素面铺首衔环弹形壶、铜勺(汉代)

  口径15.6厘米,底径10.1厘米,腹围16.7厘米,高44厘米。带盖双环耳弹形圈足附勺式。盖有四立环系,盖顶饰三个圆套弦纹,中心饰有一点。壶体:直口略内敛,深腹,器口部向下略鼓收束于足部。整个壶体略呈弹形。勺为环首,长方椭圆体浅杯式,长直柄,与勺头连接的柄部略凹曲。该器型罕见,似为南方之器。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8)弦纹附耳三足鼎(汉代)

  盖口径18.7厘米,器口径17厘米,通高20.4厘米。三环盖附耳三足式。盖顶拱形,上设三个直立环,环上有钉面一枚。折边,侧面斜且略高,斜缘。口略敛,肩凸一周弦纹,鼓腹,附双耳略撇,腹中部饰一周凸圆弦纹。圆底,设三足,足上部较宽,似鸡腿,下部渐收狭,蹄足。为国家三级珍贵文物。

  (9)青铜博山炉(汉代)

  高20厘米。炉位于平盘之上,平沿外折,平底。炉座焊接在盘上。炉为高柄,圆腹上有线纹,上为镂空博山,内空。

  (10)青铜四神温酒器(汉代)

  口径12厘米,底径9.5厘米,高10厘米。整体呈长方形,直口上有四支钉,器身镂空,两侧为朱雀、白虎,前后为青龙和玄武,下为方座,座下有四人足,前侧有弯曲手柄。

  (11)精制玉堂清玩宣德炉(明代)

  口径11.9厘米,炉高7.8厘米,通高10厘米。炉呈双耳圆体三足式。玉带桥形直耳,耳孔近圆形。口沿微撇,鼓腹较浅,平底。乳状三矮足。外底部中央有方形阳文篆书:“玉堂清玩”两行四字。颜色酱黄,底部颜色变深,呈斑状。表面晶亮光滑,似上釉效果。木座呈荷叶形,三支叶脉从中央向边沿伸展,外底平整,有三矮足。为国家三级珍贵文物。

  (12)八乳规矩镜(汉代)

  直径11.3厘米,厚0.4厘米。镜呈圆钮厚体式。镜面略凸。打光磨亮,镜背纹饰从中心到外缘分内、中、外三区。内区中央为一半球形圆钮,四叶柿蒂纹钮座,外围一凹形宽边方框。中区沿方框边排列一周八个乳钉,间饰T、L、V形规矩纹和卷叶纹,外围一周斜线锯齿纹。外区即镜缘,缘较宽,上饰二周齿纹,间饰一周弦纹隔开,缘边倾斜。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13)镂空双虎首龙纹扁茎角格铜剑(春秋)

  长28.6厘米,格宽4.9厘米,首宽3.7厘米。剑首为镂空双虎式,虎呈相对卷曲式围成椭圆形,虎臀接剑茎。扁茎正背面均饰方框,正面框内饰双龙,背面框内饰双鹿。兽角格,剑脊突隆呈直线,剑从中段略内弧。

  (14)狭援胡三刺长内铜戈(春秋战国)

  通长30.6厘米,阑长13.9厘米,内宽2.6厘米,内长11厘米。戈援呈柳叶状,后段狭较宽,弧收成锋,上下刃均呈狭锷弧弦状凸脊,胡较狭并有三刺,阑为弦状隆起,内较长,中设一穿,末端上斜呈锐角状。

  (15)铜弩机(汉代)

  长18.6厘米。由郭、牙、望山、悬刀组成。

  (16)鎏金释迦铜坐像(明代)

  底座高3.4厘米,宽8.4厘米,底座长11.7厘米,通高62厘米。独尊式。释迦牟尼袒左臂结跏趺坐式。头顶肉髻,身着褒衣博带,衣服边饰刻草叶纹。座为三边圆角形,仰覆莲座,座面饰荷叶纹。遍体鎏金。

  (17)鎏金宗喀巴铜坐像(清代)

  底长28.2厘米,底宽18.9厘米,通高42厘米。坐像头戴尖顶披肩黄帽,结跏趺坐。双手结说法印。上身穿袒右臂袈裟,左肩另搭一轮袈裟。袈裟饰吉祥花草方格纹。两臂侧生出莲花插座。下身着长裙,裙边饰两层六瓣花纹。座为蒲团形狮子座。座边饰一周乳丁纹。底空无盖板。宗喀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于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在西藏弘法。

  (18)鎏金十一面观音菩萨铜立像(明代)

  高31厘米。头部为三侧十一面头像,头戴莲花冠,身为细腰丰臀,颈戴项圈,右肩披串珠,左肩飘带上塑一鹿头。下身着长裙,裙上佩串珠,衣纹细密,下摆花纹精细,跣足站立在长方形木座之上。主臂在胸前双手合十,侧臂各三,施各种法印。肩及主臂上,飘带缠绕。

  (19)老子铜像(清代)

  高14厘米。覆钵式座,老子盘坐其上,着宽袍长衫,脸型长,额头高大,长须。

  (20)永乐七年九月造三箍铜炮(明代)

  口径10厘米,底径10厘米,通长50厘米。炮呈长圆单管,炮膛略鼓,中设三道箍,膛上设引芯盖基座,引芯孔0.2厘米,炮口沿座銎沿卷唇,炮管两箍间铭文“英字三千五百六号,永乐七年九月 日造”,十六字,真书。

  6.金银杂项

  (1)嵌松石虎形金饰(春秋) 

  长19.5厘米,宽4.8厘米,重5.8克。虎呈行走状,口、颌用线刻所示。眼、鼻、肩、臀、足、尾端各有一嵌松石孔。尾端与后肢相连。背面在虎颈、腰处有两条桥形鼻系。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2)菊花鎏金花银质小碗(元代)

  敞口,口沿及腰部呈24曲菊瓣形,弧腹,斜圈足较高,也呈24曲菊瓣形。碗内底部突起,做成鎏金葵花型。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3)包银錾花嵌宝石碗(清代)

  口径16厘米,底径9.4厘米,高8厘米。碗呈敞口垂腹圈足,胎体为木质,口沿和内底为银质包镶,银片上錾焊花叶纹,并均匀嵌有宝石花朵八组,每组中央一颗大红珊瑚珠,和四颗绿宝石。

   (4)牙雕观音童子立像(民国) 

  圆雕,身高25.5厘米,通高31厘米。观音面目慈祥,高绾发髻,披长冠巾,身着褒衣,左手捧一件镂雕净瓶,插柳枝,右手施说法印,胸部戴一串佛珠,赤足,左足上立一圆雕善财童子,肩系披巾,身着短裤,双手合掌于前胸,左脚在前,站于观音左脚拇指上,右脚后抬,呈奔跑状。该像下为一红木质双层仰覆莲座,中有卯眼,插短竹棍榫,连接像与座。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7.书画

  (1)御史郝杰画像(明代)

  郝杰(1530年——1560年),字彦辅,号少泉。蔚州(今蔚县)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历任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协理京营戎政,并任右都御史,以敢言直谏闻名。仕终南京兵部尚书,逝后赠太子少保。

  画像绢本设色,纵186厘米,横102厘米。画中郝杰身宽云纹绯袍,盤领右衽袍,正襟端坐在椅上,蔽膝缀革带,头戴乌纱帽,左手握革带,右手扶膝,左下方垂蓝绶,黑履白底靴。胸前补子上绘白色独角獬,腰饰龙首琵琶形白玉带勾。腿部饰红色火焰纹,上部为五色流云,下为海水。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2)朝议大夫李云华画像(清代)

  李云华(生卒不详),字叶孕,一字恒兵。蔚州卫(今蔚县)人。为人慷慨大方,出资修葺蔚州学宫,遇灾年多次出粟赈饥,支持研儒学士。终年85岁。因其子李振藻在朝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主事等职,父因子贵,逝后追封为朝仪大夫。

  画像绢本设色,纵170厘米,横102厘米。人像端坐在虎皮椅上,头戴红缨帽,身穿清式补服,项挂红色朝珠,黑履白底靴,胸前补子上绘仙鹤,马蹄袖上绘龙。绘画工整细腻,人物传神。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3)清代康熙台省论行书轴

  台省,是清代御史制度和言谏制度合一的监察制度。其职权主要有:议决国是权、驳正违失权、监察行政权、考核官吏权、弹劾官吏权、会谳重案权、辩明冤枉权、审察会计权。所以,《清朝文献通考》中说:“凡政事得失,官方邪正,有关于国计民生之大利害,皆得言之。”该行书轴是康熙帝对台省制度重要性和其职能的具体阐述。

  台省论行书轴,绢本,纵162厘米,横56厘米。康熙帝御笔亲书,行书八行198字,四朱文印,其中“广运之宝”边长9厘米,落款:康熙庚辰御制并书。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