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文化《戏剧》介绍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6日 浏览:4780 来源:

张家口的戏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名人辈出。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文化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蓬勃发展,舞台艺术创作兴盛繁荣,精品力作叠出屡现,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可喜成果。

1)京剧

京剧流入张家口是20世纪初,以完整的京剧样式出现在张家口。京剧进入张家口是以“庆丰茶园”(后改为庆丰影剧院)为大本营的。形成长期京、平、梆“三下锅”的艺术形态。由于京张铁路的开通,张家口桥东外来人口逐渐增多,特别是来自于京、津、冀、鲁等地客商的涌入,使京剧受到了追捧,大量的京剧名角持续不断的来张献艺,有的留住张家口,使张家口的京剧队伍逐渐稳定壮大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京剧班底。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是我市京剧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张家口两次解放期间,从延安过来的大批文艺工作者,对我市的京剧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批反映时代的京剧舞台艺术作品相继搬上了舞台,先后排演了《水泊梁山》、《日寇离张记》、《血泪仇》等剧目。为60年代成功创排《八一风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链接1:张家口市京剧团

张家口市京剧团建于19491119日。初名“张家口市实验京剧团”,其前身为庆丰、新中国两戏院的民营班底。建团初期,京评两剧同台演出。其间,主要京剧演员有白俊英、闻占萍、姚云龄、白科华、陈利华、关玉峰等;主要评剧演员有花淑兰、赵丽蓉、赵艳蓉、刘桂云等。李春圃、许万恒分任团长、副团长。上演剧目以传统武打戏和连台本戏为主。《三打祝家庄》、《江汉渔歌》、《揭竿起义》、《小女婿》、《小二黑结婚》、《一贯害人道》、《白毛女》、《龙须沟》、《笨蛋》、《枪毙杨小脚》等剧目轰动全市。1951年,自编自演的《新恶虎村》荣获察哈尔省文艺作品奖。1954年,剧团改名为“张家口市京剧团”。19564月,总政京剧团素有“小梅兰芳”之称的著名演员赵金蓉调入,担任团长。其主演的《玉堂春》、《孔雀东南飞》、《甘露寺》等剧目,蜚声京城和张宣等地。1958年,陆续排演了大型现代京剧《红色风暴》、《党的女儿》、《捉水鬼》、《比翼双飞》、《张士珍》、《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剧目。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八一风暴》,三次赴京演出,受到北京文艺界和中央领导的重视。还排演了《一匹马》、《巧还钱》、《刺刀见红》、《焦裕禄》等现代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以演《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八个样板戏为主,后以董存瑞的事迹,创作并排演了《战龙口》。还将本市创作的歌剧《矿工的女儿》改变成现代京剧,在京、张等地公演。1977年后陆续排演了《逼上梁山》、《猎虎记》、《白蛇传》、《秦香莲》、《包公》、《玉堂春》、《三岔口》、《济公传》、《救救她》等剧目。剧团一直深受我市群众喜爱。

2)晋剧

晋剧是戏曲剧种之一,一般指“中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古、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随晋商流布张家口,成为张家口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晋剧在张家口的盛行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晋剧第二故乡”。产生了多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如:李子健、刘明山、刘宝山、杨丹卿(筱桂桃)、郭寿山、杨胜鹏、刘玉婵、王桂兰、吉凤珍、牛学祯等。在历史上一直有着“要想在山西有名,就得在东口唱红”的说法。从新中国建立时期,我市成建制的专业晋剧表演团体就达15家,民间业余班社无数。积累了500多个传统优秀剧目。因为长期受到京剧的影响,在舞台呈献、戏曲程式化表演、服装、化装等诸多方面,张家口晋剧长期引领着四省区晋剧艺术的发展。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至201312月,该项目有国家级传承人2位,他们是牛学祯、吴同。

链接2张家口市晋剧团

山西中路梆子表演团体。建于1949年,定名察哈尔省实验晋剧团,主要演员刘宝山、吉凤贞、南定银、金景奎、赵科甲等颇有造诣。所演《绿判官》、《骷髅妖》、《人头蛇》、《中山狼》、《虎头牌》均系自编剧目,还演出了《生产渡荒》、《小两口上冬学》、《打疯狗》、《小二黑结婚》、《白皮书》等现代戏。1952年由青年演员刘玉蝉、王桂兰主演;郭汉城编的《蝶双飞》,轰动全省,创连演三百多场的最高场次。1953年随着察省建制撤销改称河北省晋剧团,杨继昌任团长。不久改称张家口市晋剧一团。1959年带着新编剧目《包公铡赵王》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演出,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同年晋剧著名花脸郭寿山任团长。1964年根据同名话剧改变的《丰收之后》喜获好评。以后连续演出《糊涂爹娘》、《江姐》、《山乡风云》、《母子会》、《黛诺》、《三月三》、《夺印》、《红珊瑚》、《红灯记》等剧目。1965年集体创作演出的《王杰》,受到政府鼓励和观众好评。1970年剧团被解散。197811月,以本团和宣化晋剧团的部分演员为主又恢复重建剧团。恢复和新排了《杨八姐游春》、《包公铡赵王》、《蝶双飞》、《万福宝衣》、《金水桥》、《刘公案》、《这样的女人》等三十多个大中型剧目。

 链接3张家口地区青年晋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于1952年成立了察哈尔省少年晋剧团,1959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张家口地区青年晋剧团。建团55年以来,剧团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型文艺人才、创编新戏为目标,继承优秀晋剧传统艺术,形成了“人齐、马齐、鞭子齐”的鲜明艺术风格,在冀、晋、蒙、陕乃至全国的戏曲舞台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团55年来共排演各类剧目300余部。60年代郭沫若先生亲自为该团书写了“张家口青年晋剧团”团名,1963年,成为河北省七个省级国营剧团之一,省级重点剧团。20002月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张家口青年晋剧团“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代表性剧目有:晋剧《仙锅记》、《龙城二娇》、《太阿剑》、《梳妆楼》等,培养了一批优秀晋剧演员:牛学祯、韩淑英、张桂英、李增香、王世鲁、张受仓、李萍等。

3)二人台

“二人台”戏曲剧种,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陕西及张家口地区,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戏曲。起初只有一旦一丑,以“摸帽戏”的形式分饰多种角色,后来进一步发展成扮演固定人物的民间小戏。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等,道具有扇子、手绢、绸条、霸王鞭等。二人台流布到张家口后,受张家口戏剧环境的影响,大量吸收京剧、晋剧、河北梆子、曲艺等有关剧种的优长,极大的拓展了我市“二人台”的艺术表现力,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独特的二人台剧目,使我市的二人台在戏曲特性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了塑造人物鲜活、曲调悠扬高亢,舞蹈淳朴粗犷,节奏明快,表演幽默诙谐的特性。如:传统二人台剧目《走西口》、《回关南》、《拉骆驼》、《方四姐》、《切蒜苔》、《掉手镯》、《聘闺女》;新编二人台小戏《巧送钱》、《父子争权》、《抢财神》、《有界无痕》、《刘干妈》等剧目深受百姓的喜爱。

链接4尚义县艺术团

尚义县艺术团,始建于1960,原称尚义县晋剧团。200610月,在河北电视台举办的《家家来欢乐》电视节目评选中获得了表演二等奖。20072月吕峰成功登上了央视舞台,以自主创新的二人台在《非常6+1》上获得了优胜奖,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坝上二人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朽魅力。5月,代表河北作为河北唯一演出队赴广州参加文博会演出。此后,先后登上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向幸福出发》等栏目。2011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节目的录制;2012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聚焦三农”的文化体制改革访谈节目的录制,还成功登上了星光大道舞台。

链接5康保二人台艺术团

康保县剧团最早成立于1956年,团名为“康保鸣花剧团”,演出节目主要以二人台、晋剧为主,有演职人员40多人。1958年康保和张北并县,该团更名为张北剧团,1961年以后康保与张北分县,剧团更名康保县民间歌剧团。主要演出剧目有《打金钱》、《打秋千》、《挂红灯》、《方四姐》、《卖菜》、《割红缎》、《拜大年》等传统剧目和自编快板、小品、呱嘴等小节目。文革时受到影响停办,1974年重新组建后剧团规模扩大到60多人,1984年,剧团更名为“张家口地区民间歌剧实验团”。2000年以后,康保剧团正式更名为“康保县二人台艺术团”至今。在七、八十年代,剧团恢复了《卖菜》、《卖碗》、《走西口》等优秀传统剧目,编排了《骏马飞腾》等现代剧目,移植改编了《卷席筒》、《十五贯》等大型二人台剧目,唱遍山西、内蒙和塞外山城,产生了极为强烈的轰动效应。九十年代以来,组织创作了《父子争权》、《抢财神》、《农家腊月喜洋洋》、《神圣的职责》、《抢娘》、《农家婚事》、《东西南北闹花灯》、《隔离》、《特殊的礼物》、《多彩的帮扶路》、《送贷路上》、《进退两难》、《十五块》、《小寡妇上坟》等50多个剧目。2006年,“康保二人台”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蔚县秧歌

蔚县秧歌,又称蔚州梆子。产生于蔚县境内,流行于河北张家口地区和山西雁北、晋北地区及内蒙古部分旗县。它产生于民间,由田间小调、民歌俚曲发展而来,大量吸收早期流传于北方地区的古老戏曲声腔,形成了较完整的梆子腔剧种。蔚县秧歌以其“方言白话”和板腔体与“训调”曲目唱腔巧妙结合的形式突出了自身的特色。是当地劳动人民最为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蔚县秧歌,是中国戏曲从民歌体转入板腔体的活化石,是北方梆子腔进入中原地区的承接载体,对我国北方戏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对研究北方戏曲的生成发展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链接6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蔚县晋剧团)

原名蔚县少年秧歌剧团,始建于19588月,1973年改建,1979正式定名为蔚县晋剧团。2003年起,剧团恢复蔚县秧歌传统剧目的演出。20076月经有关部门批准在蔚县晋剧团基础上成立了蔚县秧歌艺术团。201010月,成立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1958年,郭沫若、叶浅予等中央领导同志赴张视察,在观看蔚县秧歌剧《花亭会》等演出后,郭沫若同志给予了“百花丛中一点红”的高度赞扬。1960 6月,剧团携《花亭会》、《伍子胥过江》参加了河北省(天津)第一届青少年演员汇演。多年来蔚县少年秧歌剧团创作演出了《血襟泪》、《向阳庄》、《红嫂》等各种类型的剧目十余个,搜集整理传统蔚县秧歌剧目100多个,培养出冯素莲、屈登梅、王芝兰、高玉忠、康士银、张芝花、谢美凤、张启维、潘进禄、韩仲宝等一大批优秀的蔚县秧歌艺术人才。1976年巡演《苗岭风雷》等剧目,一炮打红,连续演出一百三十余场,观众反映十分强烈。剧团先后创作演出了《送亲记》、《进宝记》、《天女与战神》、《代国情》、《剪纸谣》等剧目,在全市、全省及至全国的各种调演、汇演活动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著名作家、文学家、戏剧专家乔羽、刘厚生、郭汉城、戴英禄、曲六乙、曲润海、孙德民等称赞蔚县晋剧团为:县级剧团,省级水平,是中国女足精神在戏剧界的完美再现。

(5)口梆子

口梆子是张家口的地方戏曲剧种。清康乾年间,山陕梆子流布到张家口,与本地秧歌戏等民间艺术融合,形成了本地人用当地方言演唱、拥有本地艺术家群体和本土剧目的梆子腔地方剧种新形态,即口梆子。 张家口的口梆子是由北路梆子蜕变而来,和太原的中路梆子的声腔颇有出入。口梆子名家辈出,清末有“十三旦”侯俊山(张家口万全县人)携其代表剧目《小放牛》、《辛安驿》等红透京城、上海滩,声名赫赫,震动剧坛,口梆子由此驰名。清末民初,京张铁路开通,张家口商业愈加繁荣,晋商把山西中路梆子牵引至张家口。口梆子与中路梆子相融,得到迅速发展。口梆子在经久的发展过程中,包容了山陕梆子、中路梆子的基本形态,并且吸纳京剧、河北梆子、北路梆子等剧种的优长,导入当地秧歌、二人台等地方民间艺术元素,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唱腔多元融汇,优美流畅;道白字清韵圆,受听易懂;音乐主格调鲜明而又丰富多彩;表演则不离行当又个性突出。口梆子剧目丰富,文武戏皆备,现经常上演剧目有百余个,新编剧目成果丰硕。口梆子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束独特的艺术之花,对于繁荣河北省戏曲事业以及展示中国戏曲的丰富性、典型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发展价值和保护价值。

链接7:张家口市龙盛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张家口演艺集团)

张家口市龙盛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由原张家口市口梆子艺术剧院、张家口市艺术团组成,下设口梆子项目部(张家口市卓盛口梆子演艺有限公司)、二人台项目部(张家口市新艺苑二人台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歌舞项目部(张家口市艺铭歌舞演艺有限公司)、口梆子·东路二人台艺术传承基地、策划创作部、市场营销部、综合办公室,财务中心、人力资源与绩效考核中心等部门。集团云集了一批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和优秀演员,演出足迹遍及张家口城乡及晋、冀、内蒙古广大地区,曾六次晋京演出。集团创作演出的《龙城二娇》、《太阿剑》、《梳妆楼》、《天漠滩》、《www.喜顺.com》、《天使情怀》、《还钱》、《魅力家园》、《合符釜山》、《少年董存瑞》等剧目分别获得国家文华新剧目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全国首届农民文艺会演“银穗奖”、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文艺振兴奖、省政府精品剧目奖、省戏剧节剧目一等奖和省戏剧百花奖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大奖,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集团以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为发展宗旨,努力培养优秀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提高艺术生产力,打造艺术精品,转变经营方式,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制度化管理,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

6)河北梆子

张家口的河北梆子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仅有怀来县河北梆子剧团。1962年初,张家口地区将戏校冀剧科学生分配到怀来县,成立了怀来县少年河北梆子剧团。后改称怀来县河北梆子剧团。1964年,该团演出冯大海的《清山红玉》获张家口地区现代戏汇演优秀剧目奖。1976年,该团参加了河北省现代戏调演,演出的剧目有《炼锤》、《堵路》。1979年,该团排演了容为曜创作的《战古城》,参加张家口地区专业剧团文艺汇演,获创作奖和演出奖。1982IO月,参加张家口地区中青年戏曲演员汇演,有6名演员获奖。19878月,该团撤销。

戏剧主要获奖剧目

1)晋剧《蝶双飞》

《蝶双飞》是晋剧改编传统剧目,由原察哈尔省实验晋剧团演出。郭汉城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故事改编。改编后的剧本,突出了晋剧重唱之特点,戏文语言凝练生动,重抒情,多用比兴。尤其“十八相遇”、“哭灵堂”两场戏更富有地方特色,雅俗共赏。主演:王桂兰、刘玉蝉,导演:翟翼。连演三百多场不衰,轰动全省。剧本于1953年由宝文堂出版,重印达十七次,发行全国各地。

 2)晋剧《仙锅记》

《仙锅记》是晋剧传统改编剧目。由郭汉城、翟翼根据《元曲选》中《张羽煮海》改编。剧情描写了东海龙王三女儿琼莲和“石佛寺”书生张羽动人的爱情故事。此剧于1954年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曾获剧本奖、导演二等奖,演出、音乐三等奖。担任演出的是察哈尔省少年晋剧团。李文广饰张羽,王秀岩饰琼莲,韩淑英饰翠荷,王世鲁饰龙王,张家口青年晋剧团建团以来,一直以此剧为剧团保留剧目直到六十年代止。它鼓励男女青年反对封建世俗,捍卫坚贞不屈的爱情产生过很大的社会影响。

3)京剧《八一风暴》

《八一风暴》 现代戏,取材于19278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南昌起义革命史实。张家口京剧团于1959年根据内蒙古话剧团、江西省话剧团同名话剧改编,关玉峰、陈利华、陈文远等人执笔。演出情况:张家口京剧团于1959年首演,导演关玉峰、陈利华、白科华、王正梁先后饰演方大来,张少昆饰杜震山。19633月、7月两次进京演出,820日,周恩来总理看后接见演员,合影并讲话,对运用古老的京剧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一些意见。在此前后,罗瑞卿、邓子恢、周扬、林默涵等领导同志先后观看并接见了演职员。文化部、全国剧协还组织了在京著名艺术家参加的座谈会。1964年在上海连续演出1年零10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戏剧报》等全国主要报刊发表30余篇文艺评论文章。1977118日张家口市京剧团复排演出,同年1月下旬张家口市京剧团第三次进京演出该剧。该剧自1959年排演以来到1980年结束,先后赴10个省,3个直辖市累计演出1000余场,全国一百多家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先后到我市观摩学习。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李少春先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撰文,高度评价京剧《八一风暴》,并认为深受启发,增强了排演现代戏的信心。1977年中央电视台对中国京剧院排演的《八一风暴》进行摄制,同年中国唱片社录制放行该剧的选场唱片。

4)新编历史故事晋剧《龙城二娇》

《龙城二娇》由原张家口地区青年晋剧团演出,该剧表现了赤城县守关名将杨洪深明大义、排解积怨,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1985年,该剧荣获河北省首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优秀剧本奖、音乐、舞美设计奖和演员一、二、三等奖。剧本获得“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优秀作品奖。同年,该剧还获得“全国戏曲观摩演出”鼓励奖和“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团结奖。

(5) 新编历史晋剧《太阿剑》

《太阿剑》由原张家口地区青年晋剧团演出,剧中表现的是秦王嬴政在统一霸业将成之际,其手中那把威慑天下、所向披靡的“太阿剑”,居然危及到其爱子、宠妾的前程与性命。198911月,参加河北省第二届戏剧节,获剧目一等奖、编剧一等奖、导演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音乐设计一等奖,并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牛学祯、张受仓分别获表演一等奖,王淑琴、董丽萍、常惠卿分别获表演二等奖。

(6) 新编历史晋剧《天女与战神》

《天女与战神》由蔚县晋剧团演出,剧情表现的是在五千年前黄帝与九黎部落首领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之女旱魃与蚩尤之间的一段生死恋情。198911月,参加河北省第二届戏剧节。获剧目一等奖、编剧一等奖、导演一等奖、音乐设计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乐队伴奏一等奖。

(7) 新编历史晋剧《梳妆楼》

《梳妆楼》由原张家口地区青年晋剧团演出,该剧表现的是契丹女杰萧太后提倡以农兴国,因惩处扰农毁田的爱女未婚之婿引发一系列冲突,表现了肖太后作为杰出政治家的胆略和情怀。199510月,参加河北省第四届戏剧节,荣获剧目一等奖及16项单项奖。19975月,获全国第七届“文华奖”的“文华新剧目奖”。主要演员李萍获“文华表演奖”。同年,该剧先后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及省委、省政府“精品奖”。199812月,获文化部举办的第八届“孔雀杯”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特别奖”。

(8) 新编历史晋剧《代国情》

《代国情》由蔚县晋剧团演出,该剧取材于春秋时期赵国灭代国的故事,揭露了王权政治对人性的戕害。19991月,参加河北省第五届戏剧节,荣获剧目一等奖及12个单项奖。200012月,获全国第九届“文华奖”的“文华新剧目奖”,演员韩金香获“文华表演奖”。

 (9) 新编历史晋剧《天漠滩》

《天漠滩》由张家口市青年晋剧团演出,表现了派驻农村干部韩红柳以尽职尽责、赤诚奉献的精神率领群众防沙治沙的故事。20031月,参加河北省第六届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设计奖;演员李萍获荣誉表演奖,常惠卿、张文河、王淑琴、宋彩金获优秀表演奖。2004年,该剧又获河北省第十届“文艺振兴奖”和第六届河北省戏剧百花奖的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唱腔设计奖。

(10) 新编历史晋剧《泥河湾》

《泥河湾》由阳原县青年晋剧团演出,展现泥河湾人的勤劳与善良,弘扬了泥河湾古老而深邃的历史文化。20068月,参加第七届河北省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和多项单项奖。2007年,《泥河湾》获河北省文化厅、团省委等六厅局“青年文化奖”的“优秀作品奖”。同年,获团中央第九届“五个一工程精神文明奖”的“优秀作品奖”。

(11)新编口梆子现代戏《少年董存瑞》

口梆子现代戏《少年董存瑞》,由杜忠创作,20086月,获第22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该剧首次将闻名全国的战斗英雄董存瑞少年时期的形象展呈现在戏曲舞台上,讲述了董存瑞从儿童团员成长为战斗英雄的成长轨迹,回顾了英雄辉煌而短暂一生的成长片断,弘扬了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存瑞精神。2012年,首次亮相于第九届河北省戏剧节,就获得了本届省戏曲节的优秀剧目奖和多项单项奖,并赴省会参加了优秀剧目展演活动。2013年,《少年董存瑞》获河北省 “文艺振兴奖”。

12)新编历史口梆子剧《合符釜山》

口梆子《合符釜山》取材于五千年前,在我市涿鹿发生的历史上有名的黄炎“阪泉之战”和黄炎蚩 “涿鹿之战”,最终在合符釜山,共创了以龙为标志的统一图腾,形成了以休战、促和、抚民、安定为主格调的合符文化这一史实。以现代戏曲表现手法,再现了这一有着深邃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事件。该剧主题鲜明突出、情节扣人心弦、气势磅礴恢宏、唱腔优美高亢、服装古朴华丽、灯光绚烂多彩,有着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该剧2012年荣获第十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