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文化《民俗风情——生活习俗》介绍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6日 浏览:4244 来源:

(1)衣饰

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服饰习俗是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志。张家口从设郡治开始,文官武衔,屯兵驻马,所需衣食,均有“互市”。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很多商贩来张、宣设店开业。因此,张家口的服饰习俗便颇具地域性,充分体现出了内蒙古、山西、京津服饰在张家口的融合、交汇。

张家口一带气候寒冷,居民服饰注意抗寒实用。人们的衣着除了夏天的布衫、汗梁是对门纽扣之外,夹袄、棉袄都是“大襟袄”。开春和深秋时,人们穿一层薄棉裤,上身内穿“腰子”,外穿薄棉袄;春夏之交和初秋时,上身内穿“腰子”,外穿夹袄,下身穿夹裤。夏天,上身内穿“汗梁”,外穿布衫,脱掉一层布的布衫,虽然露出了汗津津的脊梁,但是“汗梁”依然护着前胸后背。一到“立秋”节令,当地一早一晚就会寒风嗖嗖,人们就脱掉布衫、汗粱,上身内穿“立秋腰子”,外穿夹袄、夹裤。进入深秋,随着日光照射的渐趋弱化、昼短夜长和庄稼的日渐成熟,早晚更加寒冷,上身穿薄棉袄,下身穿薄棉裤。“立冬”之后,场光地尽,朔风频至,寒气进逼,上身薄棉袄外披穿白茬羊皮袄,下身换穿两层棉裤。进入“数九”天之后,冷不过“三九”,滴水成冰,出气结霜。上身除内穿“棉腰”之外,要从披穿皮袄换成裹严皮袄,下身换穿三层厚棉裤。所谓“大棉裤、二棉裤、三棉裤”,也就是三层棉裤、二层棉裤和一层棉裤。旧时,富者一年四季单、夹、棉、皮样样俱备;贫者一年四季一身衣,一般都穿土布,土布多为白色,或去染房加工或自己印染,颜色以青灰、席秆灰或锅底灰作染料,色泽灰暗。多数人棉改夹、夹改单,甚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年累月过着“衣不避寒”的日子。主要衣着有马褂、长袍、袄、裤、套裤、腰子(坎肩)等。

(2)饮食

张家口由于海拔高,气候冷,无霜期短,农作物每年仅收获一次,物产也比较单调,粗粮较多,以玉米、谷子、黍子、马铃薯、莜麦、高粱为大宗。

旧时,由于地域和县与县之间的生活习俗差异的原因,在市区,富者饮食多样,主食多以小米粥、大米饭、馒头、花卷、包子、烙饼、糕、莜面为主,佐以各色成菜。举办家常便宴,主食比平常花样多些,副食为四碟加什锦锅、三大盘、四大盘。酒类有烧酒、黄酒、葡萄酒。贫者家多食两餐,早干晚稀。早为玉米饼子、窝窝头,晚为玉米面、高粱面糊糊,副食有咸菜、熬山药、小白菜、豆腐渣、野菜。冬天吃成菜加干菜叶子。坝下西部地区,如阳原、蔚县、怀安等县,古称“糊糊县”、“糊糊川”,主食皆劣,吃糕、喝糊糊、焖山药为家常便饭,农忙时一日三餐,农闲时多两餐,即“早晨烫嘴(喝糊糊),中午难拿(搅拿糕),晚上歇牙(不吃饭)”。坝下南部河川区,如怀来、涿鹿、万全、宣化等县,主食多为小米饭、谷子窝窝、黍子粘糕、玉米窝窝、高粱糕、莜面等,因天年丰欠、家境贫富不同,主食的粗细干稀亦不等。西部深山区、东部深山区及北部浅山区,主食以莜麦、山药、野菜为主。坝上地区,旧时,夏秋农忙季节每日三餐,早晚以糊糊、稀粥为主,劳动时搭配些糠饽饽、炒面或剩饭;中午蒸莜面,闷粥或捞小米饭。冬春昼短夜长,又是农闲季节,一日两餐,上午糊糊煮山药,下午糊糊或稀粥加糠饽饽或炒面。富有人家吃两顿稠饭。

张家口地区蒙古族喜食奶食品,主要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六种。

(3)居住

“没有三间窝,甭想讨老婆;宁可砸锅卖铁,绝不卖掉破窝。”从民间广为流传的这句俗语当中,就可以看到,张家口人对居住是十分重视的。然而,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居住环境的不同,其住房结构、式样、用料以及室内陈设也不尽一致。解放前,市区内楼房较少,多为坐北朝南的平房。有钱大户多建四合院和多套院,青砖青瓦、四粱八柱、高门楼、照壁、花池无一欠缺。中等商人、中小地主、小官僚的住宅多为三合院。商业街区多数房屋为砖瓦结构中铺木板二层楼式的阁楼建筑,底为店铺,上为住家或做账房。一般市民居住在大杂院。房屋为土坯垒就或土坡切出房型,竖木为柱,顶横木棍,盖席片,抹泥。更贫者用木棍、席片、柴草搭窝棚居住。坝下各县,因距京城较近,居住条件相对较好。旧时民房,城镇以筒瓦房为主,乡村有部分筒瓦房,部分土房。城内院落四合院居多,农村一般为正房外加东西配房。山区还有依土山坡而建的窑洞,俗称“窑房”,也有用土坯碹筑窑房的,称碹窑。坝上各县,大部分人家都住用土坯或草皮垒建的“板板房”,低矮异常、站在炕上伸不直腰。坝上院子绝大部分不建门楼,不安大门,只在院墙东南留一能进大车的豁口,富裕户在豁口两边安两尊“眼儿石”,夜间,用“串杆”横穿眼儿石,再用“铁贯”纵穿串杆,贯下上锁。个别有钱人家也有盖大门楼的,大门两边蹲有石狮子,备有上马石、拴马桩,装饰讲究。

 (4)行路

    旧时,人们出门走亲访友,外出谋生步行为多,行商运货则肩挑畜驮,行远路时以驴代步。更有甚者,在桑干河、洋河、清水河、鸳鸯河河畔,由于夏秋河水暴涨,人们涉水危险极大,阳原、宣化、怀安县一带村庄还有部分人做“背河”营生,专门背人过河。久而久之,这些人就形成了弯腰驼背抬高脚走路的姿势,血管痉挛、老寒腿、罗圈腿比比皆是。中产人家,出门行路则骑骆驼或马,赶牛车、马车、勒勒车等,往返在乡间或驿道。富裕人家、较大商号,走亲或行商,都备有轿车,圆形顶,皮、布帷,用骡马拉行。城镇内官绅则坐轿。京(北京)张(张家口)铁路建成通车后,铁路沿线的商人及富裕人家,出门开始坐火车。1918年,张家口至库伦的公路建成,民营大成汽车公司随即开业,有钱人出门开始坐汽车。市区内也有部分人骑自行车或坐黄包车。逐步形成了现代交通工具与原始畜力交通工具及以步代车并行的局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