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文化《佛塔》介绍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5日 浏览:2080 来源:

(1)蔚县南安寺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蔚县县城南门内西侧。辽代建筑。明初,扩建蔚州城时寺被拆毁,仅存古塔。清康熙年间,对塔座进行包砌,并在塔下增建了观音殿、碑楼、禅房。南安寺为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通高32.1米。整体造型优美,塔身高峻。规格严谨的须弥座,雕刻精美的塔身,紧密相叠的十三层密檐,巨大精美的塔刹,相互间构成了轻重、长短、疏密相间有序的艺术形象,在建筑视觉上收到浑然一体清秀挺拔的艺术效果。为辽代砖塔建筑的精品。是蔚县的标志性建筑。

(2)蔚县金河寺悬空庵塔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小五台山金河口峪内。创立于北魏太和年间,辽代佛教以圣宗、兴宗和道宗三朝最为兴盛,圣宗、道宗均曾亲临该寺。金、元时期,该寺时修时毁,明初金河寺已荒废。正统年间在太监王振(蔚县人)资助下,得以大规模重建,英宗皇帝“敕赐名金河禅寺,复赐大藏经宝”,一时成为一方较有影响力的佛教圣地。明末清初,金河寺两次遭毁,康熙、道光时虽有重修,但规模已大不如前,抗战时期彻底毁废。金河寺原有南北塔林,各有灵塔36座,现南塔林仅存1座,北塔林存4座,分别为辽、明时期建筑。分六角形三层密檐式和宝瓶(覆钵)式喇嘛塔两种形制。南塔林现存一座六角实心密檐式灵塔,为“无边禅师灵塔”,高约6米,塔身第一层较高,南北设盲窗。金河寺历史上为佛教临济宗禅院,与河北省正定临济寺同属一宗,现存的密檐式灵塔与临济寺澄灵塔形制十分相似,是研究辽、金、元、及明代佛教临济宗发展及分布情况的宝贵实物。

(3)赤城县重光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赤城县龙关镇内,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为八角五层、重檐楼阁式砖塔,通高33.67米,占地126平方米。塔基边长5.5米,塔座用石条砌成,高2.1米,南北对称有石阶直通塔门,塔各层皆辟拱形门两个,一、三、五层为南北向,二、四层为东西向。其余各面雕直棂盲窗,四、五层各设26个瞭望孔,第五层南门上镶嵌 “大明敕赐重光宝塔” 石匾。据《龙关县志》载:“县城内坎方旧普济寺遗址,有塔七级耸立院中,名曰重光,考之志,所载系唐代遗址,元蒙兵兴躏墟,明正统中,名将杨洪收复塞北山河重光,就其遗址奏请帑银兴工修复之,又命曰重光”。龙关城地处边塞要冲,杨洪在修建重光塔时,既考虑到它的佛事活动,又赋予了它军事瞭望功能,使之成为一塔多用的建筑,体现了一个军事家的深谋远虑。

(4)阳原县澍鹫寺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阳原县窑儿沟村,因坐落在鹫岭而得名。据民国《天镇县志》记载,澍鹫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古寺已毁,仅存澍鹫寺塔。塔建于辽代,实心八角密檐式。下置须弥座三重,一层塔身较高,东南西北四正面辟拱形壶门佛龛,其他四面设拱形盲窗。壶门、盲窗之上雕花饰,花饰中间为一尊力士像,力士两腿交叉盘膝而坐,两肘微架,两手拄于膝上,胸肌发达,形象逼真。一层阑额上叠涩两层平砖,再上用双层仰莲座叠涩出檐,其上二、三级密檐收分明显。密檐以上为巨大覆钵承五重相轮,顶置宝瓶状塔刹,形制特殊。澍鹫寺塔身遍布砖雕花饰,做工精美。覆钵形制与北京房山云居寺辽代罗汉塔类似,而相轮呈八边形,构造为叠涩式,是一座造型独特的辽代佛塔建筑,被视为辽代佛塔建筑的特殊范例。

(5)涿鹿县镇水塔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家沟镇张家河村南的山坡上,仿木结构八角七层密檐式。高约15米,每边长2.45米,占地约29平方米。塔基上置双层须弥座,下层束腰用花尊形间柱分出壶门,上层束腰角柱之间不分间,内雕花棂纹。塔身第一层东西南北四正面做拱形壶门,其中一门可入塔室。传说塔下为井,深不可测,现已填塞。其余各侧面设花棂或破子棂盲窗。一层檐下普柏枋与阑额上座栌斗,上施五铺作双抄砖雕斗拱,每面铺间一攒,转角各一攒,仿木逼真,制作精致。以上逐层内收,实心无门窗,檐下均施四铺座砖雕斗拱,各层翼角微翘,檐头稍弧,曲线自然流畅,勾头滴水椽飞一如木制做出,每角原有木榫悬挂风铎,风动唱鸣,其声远播。该塔须弥座上的佛本身及佛传故事砖雕弥足珍贵,体现了汉化佛教对原始佛教的理解,是研究佛教文化内涵的珍贵资料。

(6)涿鹿县燕峰山炬禅师灵塔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矾山镇塔寺村北山坡上。平面呈六角形,高12米,实心五层仿木结构密檐式砖塔。须弥座,束腰处以兽面形间柱辟为两个壶门,束腰上部用四铺作斗拱托起平座寻仗栏杆,栏杆以上四层仰莲逐层展开,塔身立于莲花座中。第一层塔身每边长1.6米,高约2米,六角砌倚柱,普柏枋与阑额下浮雕如意云头。正南面做拱券盲门,券额雕二龙戏珠,门上镶嵌匾额,铭文:“燕峰山炬禅师灵塔”。背面壶门立方形,上嵌匾额铭文:“金圣川造塔匠人何子桢正隆三年(1158年)七月十五日”,其他各面辟斜格子棂盲窗或盘肠纹盲窗。普柏枋上座栌斗,上承五铺作双抄斗拱,再上为檩枋、椽飞、瓦顶。二层以上塔身极短,密檐相叠,檐部构造基本相同,均用四铺作斗拱,但补间铺作有所差别,二、四层栌斗上出双斜华拱,三、五层用单华拱。塔顶、塔刹已残。该塔建筑纪年确切,仿木结构逼真,做工精巧,其形制与河北正定县建于金代的临济寺澄灵塔风格相似,是研究金代砖塔建筑的宝贵实例。

(7)宣化县佛真猞猁迤逻尼塔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塔儿村乡塔儿村西北,塔铭中“猞猁”二字,应是当时“舍利”的通假使用。该塔建于辽天庆七年(1117年),六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塔高20米。塔基六角形,高约1.9米,周33米,原为石条砌筑,后用毛石包砌修补。塔身第一层较高,仿木建筑,南北两面开门。另四面设破子棂盲窗。全塔13层各层之间用倒垂如意云头分成三壶门,平砖叠涩出檐,檐角原悬有风铃,密檐逐层递减,形成挺拔优美的外形轮廊。可惜二至六层塔檐几乎全部塌毁,塔刹为六角仰莲上置覆钵形宝珠,也已残缺。据民间传说,佛真猞猁迤逻尼塔因藏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而得名。据史料记载,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传入中国后,被分别埋藏于东西南北中的阿育王宝塔内,以示佛光普照大地,其中北方的一枚,就藏于宣化的佛真猞猁迤逻尼塔内。

(8)宣化区立化寺塔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宣化城内西南隅。椐《重修立化寺碑记》载:立化寺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代。立化寺塔为立化寺开山主持立化祖师的灵骨塔,是立化寺仅存的一座建筑。该塔须弥座,平面八角形,塔身实心五层楼阁式。第一层在东、南、西、北四正面用砖雕出精美的隔扇门,其它四面雕仿木直棱盲窗。第二层每面有拱形佛龛;第三层至第五层高度相同,每层略有收分,表面无其它装饰。各层檐下砖雕檐椽、飞椽、檐檩、斗拱、额枋、柱子等建筑造型。檐上部以围脊、垂脊、合角吻、垂兽、套兽、筒瓦、板瓦、勾头,滴水构成瓦顶。翼角下悬挂风铃。塔顶八角攒尖式,八条垂脊上交于八角形宝顶,塔刹为一个大铁磬倒扣在宝顶上,磬上铸有铭文。整体建筑造型比例协调、结构严谨,砖雕工艺精湛。

(9)赤城县长春沟塔群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海陀乡施家村南的长春沟峡谷中,北为宝山寺,南有长春庙,相距约1公里。据碑文记载,均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直至清末一直香火不断,日寇侵华期间遭到破坏。现殿宇遗址、碑刻犹存,周围古松参天,林木茂盛,谷深幽静,环境宜人。塔群现存古塔六座,为当年宝山寺和长春庙僧人、道士的灵塔,均为砖石结构宝瓶(覆钵)式喇嘛塔。1号塔建在长春庙前突兀而起的孤峰上,孤峰两侧为季节河床,所以称作二龙戏珠峰,塔位于峰顶,塔刹部分已塌毁,仅存覆钵塔身坐于方形须弥座上,残高2.8米,远看就像一墩浑圆宝杵,正好似所戏之珠。2号塔位于二龙戏珠峰与宝山寺遗址之间西侧的山坡上,六角形覆钵式,原有塔铭,今已佚失。3—5号塔在北长春沟,建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品字形排列,相距7米,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六角形覆钵塔,塔高12—13.5米,塔基用条石砌筑,其上砖砌须弥座,覆钵下部均有一圈莲瓣金刚圈,正面辟龛形壶门,门边雕饰瑞草莲花纹,内镶塔铭。覆钵上原为七重相轮塔刹,今仅存五重,刹顶已毁。6号塔位于峡谷深处,形制与2号塔基本相同。根据其形制,1、2、6号塔为明代建筑。遗址内现存明正德年间和明万历年间重修宝山寺碑和长春庙碑各一通。

   (10)赤城县朝阳洞塔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雕鹗乡艾家沟,建在俗称“鬼见愁”的崖壁上,朝阳洞庙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咸丰元年(1851年)曾重修。原有玉皇殿、三官庙、观音寺、龙王堂等前檐后窟式建筑,现存洞窟、朝阳洞塔及明、清重修碑三通。朝阳洞塔为砖石结构覆钵式喇嘛塔,通高约13米。塔基六角形,石条砌成。塔基上为六角叠涩须弥座,覆钵塔身下环以一周小仰莲瓣,覆钵上承托十三天相轮,相轮收分紧骤,形似锥体。刹顶做仰莲形露盘,上托宝珠。整体造型做工精细,挺拔不俗,为明代建筑。

(11)赤城县瑞云寺塔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温泉旅游区内,是昔日瑞云寺高僧的墓冢塔。该塔砖砌六角七层密檐式,通高11米,塔基边长22米,占地面积16平方米,原为须弥座,座上有仰莲三重承托塔身,一层塔身较高,六隅做七重密檐式塔形倚柱,阑额下浮雕硕大的倒悬如意云头,正面辟拱形壶门,门下裙板饰盘肠如意纹,中间绦环板做方胜纹,上为球纹棂窗,其他各面做砖雕盲窗,分别饰以万字拐子、三交六椀、球纹等窗棂,各不雷同,雕饰精美。檐下仿木砖雕斗拱,一层为重拱重昂五跴斗栱,以上六层均为单拱单昂三跴斗栱。檐上叠涩收顶,塔刹为一蓬盛开的仰莲。该塔的独到之处是六面塔身和塔檐向内、向下两个方向均呈弧形,造型秀丽挺拔。虽为明代砖塔,其形制却继承了金代佛塔的建筑特点,为佛塔建筑中的典型范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