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文化《文学》介绍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6日 浏览:2422 来源:

(1)古代文学

张家口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是民歌。张家口一带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播扬、《国风》吹拂的地方。南宋诗人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流传甚广,脍炙人口。金代词人李纯甫、元代剧作家李直夫、明代诗人尹耕、诗人熊伟、清代学者魏象枢等,都出自张家口这片历史蕴含深厚的土地。

(2)现代文学

在现代文学史上,张家口曾有过辉煌的历史。1945年8月,张家口第一次解放。随之,文化团体与边区党政机关迁入张家口。是年冬天,延安大批作家、艺术家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张家口,准备再去平津和东北开辟新解放区,但由于国内形势骤变,就留下来就地开展工作。这样,张家口便聚集了100多位解放区著名作家、艺术家,张家口文坛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成为解放区的文艺中心。《北方文艺》、《鲁迅学刊》、《民主青年》、《长城》等文艺丛书相继创刊出版,大型新编剧《血泪仇》、《子弟兵与老百姓》和华北文工团与抗敌剧社联合编排的《白毛女》相继上演。作家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19464月,张家口文协正式成立,沙可夫为主任,丁玲、吕骥、丁里、艾青等23人为理事。文协成立后,团结全市400余名专业文艺工作者,推动了群众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当时的张家口文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一批作家如丁玲、杨朔、魏巍、徐迟、张雷、祝可羽等在张家口工作生活,写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著作,为张家口的文学史谱写了灿烂的一页。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人。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女作家。《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她的早期代表作。1945年8月,张家口解放后,丁玲、杨朔、萧三等10月从延安出发,于11月底到达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在张期间,她任《北方文化》编委、《长城》刊物主编,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1946年夏,丁玲到涿鹿县温泉屯参加土改。她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反映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说于一九四八年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在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获得很高的成就,并荣获一九五一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这部作品是丁玲整个创作生活中最重要的收获。

《人民的城》艾青

艾青,1910年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从延安到达张家口,担任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张家口分会常务理事、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院长。他写于张家口的诗有两首,一首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5周年而写的《欢呼》,另一首是歌颂获得新生的张家口的《人民的城》。《人民的城》共244行,是写张家口的诗歌作品中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力作。作品对张家口的历史和现实作了全景式的描写,并通过张家口解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风貌的对比,表达了对“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的城”的热爱。形象地告诉人们,张家口已不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它已成了光明的象征、和平民主的象征。

《望南山》杨朔

杨朔,男,1913年生,山东蓬莱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1937年赴延安。1938年在广州发表了反映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1939年,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创作了一些歌颂抗日英雄、反映抗日斗争的通讯报道和短篇小说。1942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宣化龙烟铁矿蹲点,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红石山》。解放战争期间转入部队,转战于华北一带。其间,创作了《北线》、《望南山》两部中篇小说等作品。《望南山》描写的即是蔚州城东南二十里的大南山。大南山为著名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村内有17位先烈为国捐躯。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是当代中国一代才华出众、成就斐然、地位独特的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1958年汪曾祺被划为“右派”在张家口生活了四年。张家口是汪增祺先生“一生中很难忘的一个地方”。 1982年,《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出版。这部小说集共选入12篇作品,其中有7篇就是以张家口为背景的。《羊舍一夕》、《黄油烧饼》、《七里茶坊》、《葡萄月令》、《果园杂记》、《沽源》《随遇而安》、《沙岭子》、《马铃薯》、《口蘑》、《坝上》是生动描写张家口的名篇佳作。他把自己的作品背景概括为5个方面“我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京、张家口。”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美、热爱文学的人,到哪里都能发现生活之中的美,写出生活之中的诗意。

《大江北去》梅洁

梅洁 ,在张家口工作期间曾任张家口蔚县外贸财务干部,张家口地区文联《长城文艺》杂志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现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河北作协散文艺术委员会主任。获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梅洁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出版、发表《爱的履历》、《生存的悖论》、《一只苹果的忧伤》、《大江北去》等诗歌、散文、中长篇纪实文学13部集、350余万字。曾获中国作协“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01年)、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等50余种奖项。《跋涉者》、《童年旧事》、《贺坪峡印象》、《橄榄色的世界》《山苍苍,水茫茫》等被收入中学语文读本及大学文学教材。梅洁创作的《大江北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很大反响。《大江北去》呈现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达50年的项目、70万移民、百万亩良田与3座古城及上千座村镇的巨大牺牲和奉献,对十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具有树碑立传的史诗意义。

 《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胡学文

胡学文,出生于沽源县。鲁迅文学院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获第六届鲁迅文学中篇小说奖。处女作《骑驴看唱本》发表于张家口《长城文艺》1995年第1期。胡学文化著有长篇小说《燃烧的苍白》、《天外的歌声》,中篇小说集《极地胭脂》、《婚姻穴位》等。近年在《十月》《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等杂志发表了《极地胭脂》《飞翔的女人》等中篇小说一百五十多万字。《飞翔的女人》获河北省第十届文艺振兴奖。中篇小说《一棵树的生长方式》《飞翔的女人》《极地胭脂》《婚姻穴位》等多部作品被改为影视剧。胡学文凭借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获第六届鲁迅文学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被改编成电影《一个勺子》,获得5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等奖项。

(3)当代文学

改革开放以来,张家口的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发展。在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不同领域都取得了创作成绩。在代表国家文学发展水平的《人民日报》、《十月》、《当代》、《诗刊》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名刊、大刊上都活跃着张家口作家的身影。

刘存根的散文集《履迹心光》荣获“第三届中国冰心散文”优秀奖;杨杨的报告文学《情怀康巴诺尔》获第五届“中国时代风采报告文学”金奖,报告文学《永恒的星——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何玥》获“中国时代风采”报告文学金奖;张立国的散文《村庄里,一个去归老人的丧事》荣获第二届中国冶金文学奖三等奖;康焕龙的《克隆的现场》荣获全国公安文学大奖赛优秀奖;桑原的《行为的号召力》与《年终吃大户》分获19901999年《人民日报》金马奖与金台奖,《葡萄乡之行》获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扶贫办 2003年举办的农民读书活动散文一等奖;张海峰《情至真时浅香来》获得由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办的“书香国土·智慧人生”临沂国土杯第二届国土资源系统读书大赛优秀奖。

(4)民间文学

自古以来,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就在张家口一带广为传播。流传较广的有《黄帝战蚩尤》、《秦始皇修长城》、《樊梨花大战锁阳关》等,篇目很多,内容丰富。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01年,杨畅创作的民歌《坐上火车到拉萨》获上海全国民歌大赛二等奖;他创作的儿歌“长城长,长城宽,长城像条长扁担,一头挑着山海关,一头挑着嘉峪关,大山公公真有力,一挑挑了几千年。”获得了全国儿歌大赛一等奖,并在全国广泛传唱。他创作的儿歌《妈妈要织新花布》获全国十家儿童杂志举办的生肖儿歌三等奖;同时,他还拜民间艺人王怀礼为师学习民间说唱“干嗑”(快板),搜集整理了《四个大嫂》、《大姑娘》、《说瞎话》等20多篇传统曲艺段子。鼓词《周总理买戏票》、对口快板《游山城》、插花落子《夸家乡》等,受到广泛赞扬和好评。

1997年,梁挺爱创作的新故事《入场》获山西作协举办的全国笑话故事一等奖。

2013年,於全军创作的故事《血仍未冷》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故事奖; 他创作的新故事《卖茶叶的小姑娘》获2005年《青年文摘》走过二十年历程征文二等奖;中篇故事《温暖大篷车》获2009年《今古传奇故事版》“奇奇故事会”奖 。

(5)校园文学

张家口市莘莘学子广泛汲取深厚的文化滋养,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创作出了许多清新流畅、立意深远的作品,特别是近年来,校园文学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14116日到8日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上,张家口一中被授予首批“全国校园文学特色学校”称号,成为与会300余家会员单位中获此殊荣的10家单位之一。

2004年任一北创作的《鞋子里的童话》荣获“中华杯”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13年郑昀豪《我的中国梦》荣获“五好小公民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主题征文大赛全国二等奖;2013年黄璐《世界法律日普法活动》获得“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文大赛银奖;赵攀《我不能接受你的“爱”》在2013年第十一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获特等奖;2014年闫晓毅《明天,我和你一起坚守》在第十二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获特等奖。

返回